最近公司同事和電信業者合辦氣象主播選秀,有四十餘位參賽者報名,其中十二位進入決選, 藉由網友票選及評審決選,最後的冠軍可以在台灣的氣象頻道擔任主播播報氣象。

由於預備了兩套詳細氣象內容圖卡,比照美國氣象頻道該有的氣象播報方式,讓參賽者有充分的時間準備,而不是以『選美式』或『誇張式』的表達(這通常是素材準備不充分時才發生,或是對岸的氣象主播選拔),出乎意料的,許多參賽者都有近乎專業的水準。其實在評審這十二位入圍者時,內心有很大衝擊,主要是選手裡幾位具備『氣象專業背景』的國內氣象科系畢業生,就內容準備、口語表達及觀眾緣上,都被非氣象專業背景的參賽者比下去。雖然我個人希望評審們能給學氣象的人多一點機會,但最後分數統計入圍的十二人中,剩下女生,而竟然連一個氣象科系學生都沒有,就連以多數氣象出身、氣象專業公司自許的我們,都覺得有點訝異。

氣象主播要氣象專業 還是美女?


到底氣象播報是否該由專業的氣象人來擔任?這問題國內外都還沒有明確定論,在市場機制下專業與非專業也都有各自的發展空間。目前國內外非專業的氣象主播大約佔了一半,這和國人期許看到『專業』或『資深』的習慣有些不同。其實以媒體氣象傳播的角度來看,從氣象資料觀測、氣象預報、資料分析及研判決策、播報素材的準備、文稿、口語的表達、服裝造型及大眾媒體的表達,是一連串非常綿密的作業,少了一環都會有明顯的空缺。

當然專業氣象人有過實務或學術訓練,如果能加上好的媒體訓練及觀眾緣,也會有很好的收視率,台灣幾位有名的氣象主播,如任立渝、林嘉愷、俞川心及熊台玉都是如此。但經由豐富的新聞訓練及額外自修也有非常傑出的例子,例如王淑麗等,充分獲得觀眾的喜愛及信賴。但上述常被認可習慣的氣象專業主播,多是從氣象局、學術界或軍方出身,就養成教育面來看,不免拉的太長,年紀也較長,少有年輕新生代的面孔,是否未來能適應多變的媒體生態? 而現實面上,台灣媒體界氣象主播工作這個職缺流動率也過低,氣象科系畢業生幾乎無法作為職場選項之一。

日本有氣象預報士的證照,非專業人也可參與

然而,許多熱愛氣象工作者,卻是缺乏實際可以訓練充實氣象知識環境或是認證證照機制,所以非氣象人擔任氣象主播的工作多難以持久。以日本為例,著名的TBS氣象主播真壁京子,本身非氣象背景,擔任過日本航空空姐,經過日本氣象預報士的考試後,擔任氣象主播一職非常的稱職,也頗獲好評,觀眾並不會因為並非她並非氣象背景而排斥,甚至有時比專業氣象主播收視率來的高。


在尼可拉斯凱吉斯主演的『氣象人』(The Weather Man)電影某個場景中,也呈現專業的媒體工作者背後有氣象團隊提供專業的資訊做後盾,將艱深難懂的氣象術語轉化為觀眾可以聽懂的語言,同樣廣受好評,這也是目前國外許多媒體運作氣象播報的方式。以我們在大愛新聞台播報氣象為例,由於有氣象團隊的支援,三分鐘的氣象,可以用到十張以上精美的圖表,相對之下,其他的主播,只有兩三張,完全來自氣象局單一封閉的資訊,這在精緻與內容的深化上就有明顯的落差。


台灣氣象播報陷入泥沼

以今年八月份三個颱風侵台的新聞事件來看,氣象局釋出大量氣象專有名詞,滿足媒體的需求,專業的氣象主播們可以藉題發揮補充說明,某些專有名詞如『行星級』西南氣流及雙眼牆,反變成颱風新聞的重心,然而專業的氣象術語又豈是短短的兩、三分鐘可以解釋清楚,致使閱聽人得到誤解的恐懼訊息。非專業的氣象主播們由於缺乏氣象團隊支援(台灣各電視台幾乎都沒有),圖表製作也老是搆錯重點,藉由制式的兩三張圖表及來自網路或報章媒體沒有經過專業考據的資料,也跟著炒作報導,除了製造恐懼之外,還帶有一點恐嚇。專業的常變成太過專業、非專業的想變成專業卻迷失方向,才會造成氣象新聞報導和實際災情的落差。過去氣象局在面對颱風時,常是因為在這樣官與民的競爭過程中造成誤差,才衍生出許多不必要的問題,卻苦了觀眾。

當氣象主播口中的天氣無法被觀眾正確解讀時,就會反映在收視率上,到底氣象播報對電視台收視率有多少效益,對氣象內容的投資又該如何拿捏,目前可以說是陷入泥沼之中,多數的氣象主播抱怨媒體現實不重視氣象,媒體高層更覺得氣象的投資是否有太大效益,可否用免錢的,用氣象局的就好。現在連官方的氣象局也開始訓練預報員站上火線網路播報氣象,和新聞台競爭,這是國外氣象單位少有的作法,到底是服務民眾還是與民爭利? 甚至有拿國家資源培訓自己人未來上主播檯爭取曝光之嫌。我們可以大膽的斷言,如果沒有改變,這場氣象主播的泥沼戰恐怕會持續一段時間,氣象局有必要再更謹慎的評估效益。


氣象播報 生活加上行銷

看著我們準備給主播們關於颱風的播報上,除了路徑、雨量及風勢的估計,還新增了沙包、存糧、水濁及趴趴走指數,比硬梆梆把颱風談的很緊張來的有效果,也更直接。在日常預報上,甚至還增加了貓空搭乘纜車指數、曬衣及洗衣指數,氣象不應該只有生硬的資訊,同時也要是一種知識的提升及享受。未來如果可以結合許多企業,氣象不僅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生活上的行銷,以對岸為例,氣象單元的廣告收益商機相當大,更培養出許多知名的氣象先生小姐。

在這場氣象主播的播報大戰上,是一個相互合作的生態鍊,或許我們以一個氣象工作者該大膽的放棄這條媒體曝光的明星路,以更開放的心胸來把氣象播報生動化,努力提供更好的內容,讓不管是氣象或非氣象背景的新聞工作者更清楚的表達氣象。目前國內氣象科系中,也開始省思氣象科系畢業學生的出路及轉型問題,文化與台大大氣系相繼開設了氣象傳播課程,都是一個好的開始。相信這場氣象與非氣象的不同專業融合當中,也是一種新的『和解共生』,從廝殺的紅海中找到無限的天空,只要有改變,受惠的將是每一位觀眾。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保留本文所有著作相關權利

◎更多主題收錄於「氣象達人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weather.peng/weatherrisk」網站

本文經彭啟明博士 授權刊登

作者彭啟明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 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