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氣候變遷,使得台灣出現那些極端天氣現象?

台灣主要在前陣子面臨近十年大旱,讓不少地區進入二、三階段限水。 另外進入5至6月的梅雨季,只有5月下了幾場雨就沒有了。進入6月後,也只有在6月14日的一場午後雷陣雨。在台北公館下起時雨量136毫米,雖然讓公館破歷史時雨量紀錄,但因為沒有長時間降雨,台灣依舊陷入十年大旱的陰影。

進入颱風季之後,8月的蘇迪勒颱風,重創新北市烏來、9月的杜鵑颱風也讓台灣許多地區造成嚴重災情。因此台灣的極端天氣現象主要是旱象、暴雨及颱風所組成,其中蘇迪勒颱風造成五分山雷達儀器毀損,也嚴重影響氣象觀測。

 


2. 今年梅雨季的長短是否與歷年時間有所不同?

中央氣象局的官方定義是從5月到6月,其實正式開始是5月中旬到6月中旬左右,梅雨季大約會有3到4場明顯的梅雨季,但是今年5月底就結束了,算是相當反常。

 


3. 台灣前陣子面臨乾旱,但很多人對於水的危機感受似乎較低?

十年旱象是否是單純全球暖化所造成,還要看後續的科學研究,但這最主要是由於去年秋天開始,降雨就已經減少,再加上去年八月沒有颱風生成,造成颱風季沒有足夠的降雨,也讓今年的旱象出現開端。

亞洲區域需要注意的就是雨下太多、熱浪以及乾旱,其中乾旱就是因為長時間降雨缺乏所造成的。除了上述的原因,今年春雨下得少,也讓旱象變得特別明顯。

 


4. 全球暖化似乎也會影響颱風生成?

由於去年8月沒有一個颱風生成,也就是讓颱風生成的季風槽不見了,變成是太平洋高壓壟罩。緊接著到了今年年初,春季照理說都會有春雨,但是今年也下得很少,因此台灣短期才會有這樣的旱象發生。

而暖化對颱風的強度會增強,但颱風的生成不只靠增溫,還需要憑藉其他氣象因子。因此是否與暖化有關,其實還有待商榷。另外常見的電腦預測模式的工具會有非常多不確定性,探討時就必須從氣候因子是否異常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