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2月28日,前中國大陸央視記者柴靜公布了紀錄片「穹頂之下」,主要探討中國大陸霧霾問題, 在中國大陸甚至海外都獲得極大迴響,衝擊性的影片在短短幾天內,就超過上億人點閱。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有鑑於先前曾在中國大陸參與科普節目錄製,表示大陸與台灣的媒體環境相當不同,大陸媒體皆須經過嚴密審核,方可製播。因此「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也反映出幾個現象,雖然報導指出是柴靜自費調查採訪,但影片中訪問到不少中國大陸官方人士,甚至數個科研中心,因此推估其背後應是有中國大陸官方支持。中國大陸對於霧霾這類敏感議題,過去並不能這麼公開討論,加上對於大氣科普相關知識的不足,影片公佈時間又剛好在中國兩會前,意義非同小可,隨即引爆話題熱度。而這部「穹頂之下」,類似紀錄片「看見台灣」或是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中國版,某方面來說,也象徵中國大陸某種程度上的突破。

中國人自古燃燒煤炭,霧霾的問題一直都存在,不過中國大陸近三十年改革開放以來,濃縮的工業生產時程,和別的國家花六十年工業革命產生的污染相比,霧霾的影響甚大,近十年更是變本加厲。關鍵在於三年前,中國大陸環保部主動將PM2.5及PM 10各種監測數據公開,因此這三年間,大家也了解到中國大陸這些關於霧霾的監測數據,濃度是前所未有地高,例如PM2.5可以到達1000、2000,PM10可以到3000、4000的量,另外就像「穹頂之下」當中的杭州,當地的霧霾天數高達200天以上,這都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民眾對於霧霾現象也就越來越關心,因此在中國大陸都能體認到霧霾的嚴重性。

「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其公佈的時間、場合及地點,也遇上中國大陸環保部改組,再經過中國大陸主要媒體報導,受到國內外極大的關注。雖然這部片直接批判中國大陸的能源政策,卻也提醒人們應該做的事情,提升環保意識,甚至鼓勵檢舉,全民參與,影片的教育意義就由此看出。

台灣的秋冬季節只要天氣合適加上東北季風,會將中國的霧霾,特別是懸浮微粒挾帶來台,有時一天當中PM2.5的濃度會到100~200左右,這些有八成以上都是從中國大陸境外移入,以台灣的觀點看中國大陸的霾害,當然希望我們能有機會協助「上游」,但如何跨國合作,甚至訂定減量的做法,也將是日後必須是審慎思考的議題。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