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台灣又稱為氣象節,這是為了
紀念1950年世界氣象組織(WMO)成立以及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而設立的紀念日。世界氣象日每年都會有一個主題,今年的主題「面對更炎熱、更乾旱、更多雨的未來(Hotter, drier, wetter. Face the future.)」,正代表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的影響,已經不再只是出現在研究報告或電腦模擬之中,而是已經真真實實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更炎熱-紀錄上最熱的16年有15年出現在本世紀
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是有紀錄以來最高的一年,也是首次比工業革命前(1880~1899年)的平均溫度高出1℃,距離關鍵的增溫2℃已經不遠。過去這年除了溫室氣體造成的長期增溫之外,強盛的聖嬰現象也讓全球許多地方異常偏暖,亞洲及南美洲的陸地溫度更是歷年最高。本世紀以來,高溫熱浪也造成不少災害,像是2003年歐洲熱浪就導致逾66000人死亡,而夜晚越來越暖,白天越來越熱,不僅對人類健康及公共衛生有嚴重威脅,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自然環境也會有很大衝擊。
更乾旱-降雨量變化幅度一年比一年明顯
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改變,亦會使得降雨分布更不平均,乾燥地區更乾燥,潮濕地區更潮濕,乾濕季也將更明顯,氣溫上升越多,用水將更吃緊。根據世界銀行所做的情境推估,一旦氣溫上升達4℃,全球將有15億居住在季風區或三角洲的人口會受到影響,像是2010~2011年在非洲索馬利亞乾旱所導致的飢荒,就造成近26萬人喪生。
更多雨-極端降雨發生頻率增加
全球暖化同時加速大氣的水循環,暖化使得大氣蒸發量變大,因此空氣中的含水量增多,就可能造成更強的降水。世界氣象組織2010年的調查就顯示,各國24小時極端降雨的極值都出現在過去20年內,2011年東南亞洪水造成40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2013年海燕颱風侵襲菲律賓使得6300多人喪生。2015年雖然全球雨量接近氣候平均值,但在強聖嬰的助長之下,依然有很多極端降雨事件發生。
其實面對這樣的未來,各國政府都已經開始有些對策,除了發展低碳技術、採用低碳或再生能源來減少碳排放的「減緩」之外,因為溫室氣體濃度在未來幾十年仍會上升,人類仍會面臨許多暖化造成的各類災害,因此還需要在社會、經濟、政策等等各方面進行「調適」,以面對未來可能的各種衝擊,而這部分除了依靠國家政府之外,也有賴地球上每一個份子來共同努力。
在世界氣象日這天,我們還是要為這些守視天氣最前線的氣象從業人員,以及持續鑽研各種天氣及氣候議題的研究人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