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赤道西太平洋附近的海域上,上演一場熱帶海洋的盛宴,一共有4個颱風出席這場盛宴。 究竟是為什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有這麼多的颱風參與這場宴會呢?答案就在近期於赤道中太平洋附近(東經150-170度)的季內震盪,簡稱MJO有關。
圖1 太平洋附近形成四個熱帶氣旋,圖片來源weather.com
MJO是一個沿著赤道由西往東移動的熱帶波動,繞地球一圈約30-60天,因為週期小於一個季節(120天),因此又稱MJO。這個現象是1970年代由Dr. Roland Madden and Dr. Paul Julian 兩位教授所提出的,在此之前受限於觀測資料人們對於熱帶大氣的了解很少,當這兩位科學家在對Canton Island(一個中太平洋的小島)共十年的觀測資料做波譜分析後發現,海平面氣壓、底層的風向以及高層的風向竟然有週期41天到53天的波動。因此, 1971年兩位科學家發表了「熱帶40-50天的波動」,之後便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稱為MJO。
圖2:季內震盪的垂直剖面圖,圖片來源climate.gov
而MJO系統主要分為兩種相位(圖2),一個是濕相位,即對流發展旺盛、降雨會較多,且於對流區的左側會出現明顯的西風增強,右側則出現東風增強;另一個則是乾相位,會抑制對流發展,因此較乾。強的MJO通常包含著乾相位和濕相位的部分,像是電池的正極和負極一樣伴隨出現。
圖3:3月12日14時的衛星雲圖,圖片來源JTWC
當超強濕相位的MJO出現時,正好提供了讓熱帶擾動發展所需要的燃料,也因此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有4個颱風形成(圖1、圖3)!
天氣風險公司/賈新興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