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

警告

JUser: :_load: 無法以ID值載入會員: 207

強烈颱風梅姬的外圍環流在台灣東北部降下超大豪雨,蘇花公路抵擋不了豪雨摧殘發生嚴重坍方, 遊覽車遭受土石沖落山崖遊客死傷慘重,又再度激發花蓮民眾要求興建蘇花改或蘇花高的訴求。周一花蓮縣長傅崑萁率領萬名縣民到台北陳情,所幸環評獲得了善意的修正通過結論,如今花蓮民眾已踏上漫長的回家之路,似乎梅姬颱風造成蘇花旅客重大傷亡事件就此落幕。但回顧從去年的莫拉克颱風,到今年的凡那比及梅姬颱風,每一次颱風都會造成台灣的社會動盪及政治爭議,但事實上,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也未見政府有決心深入檢討或改進,筆者對此提出一些意見與想法與各界分享:

氣象預報水準仍需加強:在氣候變遷之下,颱風雨量預報難度增加,當然會對氣象人員構成挑戰,但仍須盡力設法克服。在台灣,自動雨量監測系統之設站密度很高,且系統功能近年來也發展得不錯,因此關鍵在於天氣預報之方式不能再以數值預報為主,還是要加強預報人員主觀天氣預報的經驗及氣候研究分析能力。而對於颱風警報、停班與停課標準,不應再以風速為唯一判斷依據,雨量也必須納入警戒標準。同時我們也認為氣象預報人員工作辛苦,壓力很大,政府對於氣象預報工作人員之待遇與職等升遷都應做合理之調整,以提高士氣,並強化民間氣象產業的能量。

 

觀光局應加強旅遊業之氣象安全訓練:觀光局為國內旅遊事業之主管單位,應隨時掌握國內各景點之安全風險,並根據歷史資料,統計每一景點在不同季節發生災害的頻率。自從政府開放陸客觀光以來,陸客於台灣發生交通意外死傷事件時有所聞,未見觀光局提出任何改善或輔導措施。這次梅姬颱風,宜蘭、蘇澳及花蓮地區連續降下2-3天豪大雨,對旅行業來說,本應清楚蘇花公路在此情況下相當危險,縱使蘇花海岸景色迷人,但在此天候下如能對旅客的安全性多加斟酌,或許這次的災情就不會如此慘重。筆者建議觀光局對於各旅行社宜加強類似氣候安全的教育及考評,建立適當的旅遊安全通報系統。

 

公路總局應整合全國相關路況訊息並建立道路預警系統:交通部公路總局負責國內交通、道路資訊,應隨時掌握各公路、橋樑之安全,及其於強風豪雨下之脆弱度,這次東部連續幾天降下豪大雨,交通部應預先提出預警,或與氣象單位聯繫,發布相關路況警訊,甚至可與觀光局聯繫,勸導觀光客及民眾避免行走危險路段。

 

此外,從這次梅姬颱風重創宜蘭、蘇花公路,我們回過頭重新審視政府防災中心運作沿革。國家防災計畫最早於1996年開始推動,2003年成立國家防災中心,民進黨執政時代,防災中心最初是由政務委員層級負責指揮,由消防署擔任幕僚。隨著災害事件頻傳,例如2005年馬莎颱風侵襲北台灣,使得石門水庫 水質混濁、桃園居民無水可用,結果由當時經濟部次長尹啟銘為此負責而調職,防災中心改由內政部長擔任召集人,以部會分工方式進行。一路走來,我們發現防災中心功能實在有限,其主要原因一,防災中心雖由消防署擔任幕僚單位,但僅有救災功能,不具有防災條件,發布颱風警報時由各單位支援人手,此種臨時之組合,專業技術明顯不足,政治意味非常濃厚。例如民進黨執政時,颱風警戒期間總統、副總統均會分別蒞臨巡視,行政院長亦會前往慰勉,而行政院副院長有時也會前來感恩,這樣的高層主管組合,就算是很多部長級的人物,由於沒有地方官的經驗,或是對於氣象、水文相關知識不足,對於指揮及救災執行並不一定有助益。例如在氣象學上,每小時降下30 ~49毫米的雨量就像水桶倒下來的雨勢,而每小時50~79毫米的雨量就像身在瀑布當中,每小時80毫米以上便會令人有無法呼吸的壓迫感,這些雨量帶來的實質意義,其實許多政務高官並沒有能力認知,更無法對此做出迅速、正確的決定。其二,目前現有之防災系統需等海上颱風警報發布後才啟動,陸上颱風警報發布才進入一級警戒,以今年的凡那比或梅姬颱風而言,應變的速度明顯不夠快。

 

根據這幾次颱風經驗,我們建議應該成立專職、常設之防災總署,首席指揮官應為曾經擔任地方縣市長、熟悉地方業務,並了解中央政策之政務官。其轄下須有各種專業領域例如土石流、氣象、水文、海象、水庫等之事務部門,最重要的是,現有之防災體系屬被動接收各部會之資料,這種防災體系相較於先進國家已屬非常落伍。防災總署應將各部會之即時資訊整合到一個平台,資訊內容例如:各縣市政府可用之救災機具包括挖土機、推土機等數量,氣象觀測即時資訊、環保署環境監測資訊、水利單位河床水位資料,以及水庫水位資料、山坡地區土石流監測資訊,甚至各縣市避難所位置、醫療系統病床數目等都應納入分析。防災總署之工作應為全年無休、24小時輪班作業。如此一來防災總署之人員具有專業性,具有充分時間預警,可提前針對土石脆弱或危險地區發布一級、二級、三級警戒,讓民眾及相關行業可提早做好心理準備,及早改變行程規劃,以發揮防災功能。同時由於掌握各部門即時資訊,更可有效分配救災物資、器材、機具、醫護人力、病床數目等,更能充分發揮救災效能。

 

在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台灣的風險及脆弱度相當高,過去之防災中心運作方式於莫拉克、凡那比以及梅姬颱風侵襲時,均顯示其功能及效果有限。每次風災過後均會引起政治口水戰及社會爭議,對於國家及社會發展均產生負面效應。我們期盼政府能夠慎重思考各界建議,讓政府能更有創意與魄力,隨著環境與社會變遷,防災救災之運作方式與體制都能做最佳的因應調整,讓台灣老百姓免於災害的恐懼,這才是台灣人的福氣。

 

 

楊之遠/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副教授

彭啟明/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