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今年的梅雨很特殊,先前兩波鋒面罕見的快閃通過台灣,跑到南邊巴士海峽,連續 滯留數日,讓有經驗的氣象人都覺得異常,難道菲律賓可以來定義入梅了嗎?隨後在端午過後,周五凌晨在台灣北海岸在6小時內,三芝和石門都超過600毫米的雨量,鋒面內的強對流區,從北到南延伸到雲林,隨後又北上,雖然不若周五的降雨,但也讓大家膽戰心驚,中南部的山區累積的降雨頻破千,雖不若颱風的多,但也讓各種預警頻亮紅燈。

這波鋒面為何如此強大?主要是具備了典型梅雨鋒面的特徵,爆發的西南季風啟動了豐沛的水氣,滯留的鋒面就停留在台灣上空,鋒面上長出旺盛的對流系統,雨就這麼倒下來。時雨量超過80毫米,連續6至10小時,不論是下在哪裡,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這波鋒面來臨前,提醒可能致災的訊息早已發布,國家防災科技中心及氣象局都少見的相繼對外公布雨量數值預估,事後來看,極端雨量值及熱點區域的準確度都有明顯誤差。部分人士藉由災情的發生,沒有預警,譏諷「廢物」,這對基層防災及氣象人員相當不公平。

事實上,在這次事件中,全世界主要的氣象數值預報,在台灣的雨量預估都表現不佳,北部各縣市防災單位多已考量台灣特殊情境,加倍預警到200毫米的雨勢,尤其周五凌晨的強對流,雖已知在凌晨抵達,但這種每小時破百的時雨量,或是6小時破600毫米的雨量,橫掃北部縣市,這只能在發生前2、3小時內預警,或是以滾動式修正方式進行,前一天深夜即有許多人員進駐在防災中心內監控,至於放假與否,也和訊息傳遞有關係,畢竟強降雨發生時間,若合於停班課標準,已是上班上課後。

梅雨的難預測不是這次,在101年6月12日,前台北市長郝龍斌也遇到類似的強降雨,台北市面臨大規模淹水,在上午近10點宣布立即停班停課,但當時雨勢卻開始緩和,陽光露出,反被大家譏諷。

為何那麼難預測?主要是「科學」與「經驗值」。大氣科學上對大範圍的梅雨鋒面,以及在其不穩定溫床下發展的中小尺度強對流胞發展,很難有具體完整的解析描繪,這是每位預報人員的夢魘,發生時才能嚴密監控,迄今包含歐美等全球模式幾乎無法描述這現象。

而台灣附近區域又相當特殊,也因此30年前由台大前副校長陳泰然教授發起的梅雨期中尺度實驗計畫,吸引全世界學者到台灣來做實驗,獲得很好的科學成果,但30年過去,梅雨的雨量預測的準確度,仍是台灣各種天氣型態中最低的,遠比不上颱風。此外,近幾年來,可能隨氣候變遷的趨勢,影響台灣梅雨鋒面明顯偏少,對於雨量釀災的經驗值較少也有很大關係。

預測困難,災情又不輸給颱風,該怎麼辦?建議政府應思考前瞻計畫中,不淹水的思維雖好,但2500億遠遠不夠。在未來面對不確定氣候變遷衝擊下,可能更需透明的機制讓民眾知道風險在哪,我們雖已有「人定不能勝天」的思維,但也要有「不可能永不淹水」的準備,如何在災害訊息傳播,政府公開資訊,讓民眾、媒體與產業共同合作創造新協同機制,才能是永續與進步的方式。

(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 總經理 彭啟明博士 )

中國時報 2017-06-04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03004954-262105

20170605中國時報 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