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輻射塵飄台? 擴大監測網 建立全球核擴散應變模式】

這幾天許多媒體大幅報導,「周三輻射塵直飄台」,相信許多人聞核色變。原來是官方「假設福島核電廠輻射出現大規模輻射外洩」後,輻射塵周三將到達台灣南方,引起民眾莫大的關注。

近期國際及日本相關單位已經確認,除福島核電廠卅公里內輻射劑量仍高外,卅公里外早在一周前已逐漸降至背景值,這樣的假設條件下的推論,恐造成國人的恐慌,值得深思。

從福島核電廠發生事故後,國際上多數氣象或空汙研究單位,依據輻射監測數據,推論三月十二到廿日是主要輻射的外洩期間。

核輻射外洩,主要是距離核電廠周遭的五到卅公里,是劑量暴露最高的地區;其次受到大氣環流運動影響,輻射塵會隨大氣傳送,例如碘或銫的傳送、擴散及稀釋。

就福島核擴散情況而言,由於緯度較高,擴散過程遇上西風帶,在三月下旬就已繞行北半球一圈,台灣受到冷空氣南下影響,也監測到微量輻射塵影響。目前來看,北半球早已受到微量輻射塵影響,無一倖免。

我國對於核事故的緊急應變,係以國內為主,並未考量境外核事故。這次的事件顯得較陌生,應變工具顯得較不足。然而先進國家會以區域或全球核擴散模式,強調輻射塵的擴散分布、濃度高低及最終的沈降量估算,較單一氣流軌跡,更能清楚表達輻射塵的影響性。

過去亞洲沙塵暴襲台、國內發生潮寮空汙及六輕火災事件為例,環保署會以豐富的模擬影像動畫及相關資料,第一時間即邀請不同專長學者對外說明,讓國人能充分理解。

吾人具體建議相關單位應仿效國內外單位,平時應建立情境事件之資料庫,能以充分的資料提供媒體及民眾,降低疑慮。

馬總統近日表示,對岸核電廠正大量興建中,未來對台灣的輻射擴散影響才大,威脅更甚於日本,希望兩岸能夠合作,以減少核能事故發生。建議未來透過兩岸合作機制,宜強化輻射監測的透明度,我國的輻射監測網應再擴大監測範圍,增加應變時間,全球及區域輻射擴散應變模式也應早日建立,才能減緩核災的衝擊。

【2011-04-04/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