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暖化引酷寒? 極冬慎防災】

今年台灣的耶誕節很有氣氛,北部溫度明顯下滑濕冷有雨,隨後轉為偏乾冷,預期跨年到元旦期間,空曠平地低溫恐會降到五度,似乎老天爺也在建國一百年時,用溫度五度來慶祝台灣五都的誕生。

這次的冷氣團強度及影響時間長度來說,都是近幾波或是近幾年冷氣團最強的一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多注意。

回顧二○一○年,在地球正式的百年觀測紀錄史中,將站上有史以來第二暖的年份,僅略低於一九九八年,但年頭和年尾,全球相繼遇到幾次極端酷寒事件,很多人很懷疑不是教育大家「全球暖化」嗎?冬天照理應該都將變為暖冬,但為何從感受上,反而是越來越冷呢?

到底現在冷或不冷,隱含許多主觀成分,例如在台灣,過去五六七零年代都有幾次比現在還冷,每個人的歷史視角不同,童年的回憶也有異。客觀從數據來看,的確現在的冬天比過去的冬天平均溫度是在上升當中。

許多民眾或許記得,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內大力描述北大西洋暖流因全球暖化,大西洋北方海水受到格陵蘭冰川融化稀釋,溫鹽環流因而停滯,造成冬天冰封歐洲的情節。事實上,從觀測數據來看,有這趨勢,但還是很緩慢的無法從這幾年得到驗證,尚無法構成全球變冷的情節。近一二十年來氣象上常提及的「北極震盪」,從極地來的冷空氣或許可以說明很多現象,但這和氣候變遷尚未有明顯的關聯性。

而令人震驚的,由德國波茲坦氣候研究所在今年十一月被接受刊登的科學文章中,發現當北極東部的海冰縮小造成部分區域低層空氣暖化,會導致大氣環流異常,引發歐洲及亞洲在冬天時氣溫下降,而且會讓歐洲和亞洲出現極端寒冬事件的可能性大幅提高。這個新科學證據,是根據許多氣候模式及過去幾年來寒冬事件對照後發現,雖然可能在氣候模式的解析度上,還需要強化,但也讓「全球暖化會讓冬天更冷」,不是「暖化後冬天變暖」的問題浮上檯面。

過去台灣在面對氣候變遷上,「節能減碳」是因應的積極作為,也具有相當成效。但全球氣候變遷協議雖逐步進展,卻仍有重重阻礙,全球具體減量還有長路要走。但以現有氣候變化的特性來看,各種極端事件開始出現,若暖化造成極端寒害事件有很高機率發生。

未來台灣在適應氣候變遷下的調適策略,恐需要更積極加速面對,讓國人習慣變動中的地球。例如鼓勵台灣北部民眾或許可加裝冷暖氣機,依循室內空氣品質標準的溫度建議,也可減少一氧化碳中毒機率;年長者健康風險或遊民生存環境改善應更細膩主動關懷,破除天冷要喝更多酒暖身的謬誤習慣;農漁產品的寒害更需要一套預警機制作為,而不是只有警告而已;大眾場所也應注意,低溫下常因空氣換氣率過少,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偏高等有害健康環境產生。

【2010-12-27/聯合報/A17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