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自去年底到今年春季,先是西南地區發生破紀錄的旱災,接著由五月到七月底這段時間又是暴雨連連 ,在大陸十幾個省,造成嚴重水災,損失已達近千億人民幣。中國國家氣象局於今年四月底公開坦承氣候預報水準有限,未能針對今年西南部地區乾旱提早做出準確預測,未來在氣候預報部份要加強改善。七月八日宣布撤換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肖子牛,由宋連春擔任,在人事佈達會上,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博士要求氣象局同仁:『把服務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衡量氣象工作的最高標準和最高要求,氣候異常複雜,要把預報服務放在首位,切實增強服務的主動性和針對性……;並勉勵國家氣候中心全同仁努力增強憂患意識、發展意識和責任意識,努力開拓進取……』。顯示中國氣象局對氣象業務發展有了新的思維,氣象服務要滿足社會需求,氣象同仁要有創新的觀念。由於中國大陸幅員廣大,各種災變天氣種類較多,不論是天氣與氣候預報都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這次中國氣象局對於氣候預報主管人事的調整,更顯示對氣象服務的重視。
今年入夏以來,全球熱浪、暴雨頻傳,三到六月平均溫度創下百年最高紀錄,台灣今年自七月三日開始到七日,以台北市為例,每天最高溫都破三十七度,甚至還出現超過三十八度以上高溫。光是媒體報導,在這幾天全台由於中暑導致熱衰竭或熱傷害死亡者高達數十人,在2007年五月高溫熱浪死亡者多為七八十歲的老年農民,相對的今年的高溫熱浪死亡者反而有年輕化的趨勢。顯示高溫對台灣而言,已經不是天氣很熱黏膩不舒服的感覺而已,而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詹長權教授針對2007年五月的熱浪災害,研究台灣室外的勞工及農民的熱浪風險,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學刊,證實熱浪對台灣勞工的危險性不容忽視。高溫熱浪是一個全球暖化及熱島效應兩個因素合在一起新的極端天氣事件,例如2003年五月歐洲熱死超過三萬人,2007年五月芝加哥市傷亡七百人,而從印度到南亞一帶,每年夏季更有數千人被熱死。
鑑於這幾年來台灣熱浪頻傳,傷亡激增,因此筆者不斷呼籲氣象單位要提供熱浪預警,但氣象單位仍以熱浪的國際標準不適用於台灣等理由為藉口,沒有任何動作。但實際上,高溫熱浪的預警,在所有氣象預測中,難度是較低的,原因是物理特性較為單純,只要掌握台灣附近太平洋高壓強度及滯留時間即可,遠較颱風及豪雨之難度為低。世界各地因地理位置不同,人民生活習性與感受也不同,以臨近之中國大陸為例,四十八小時內最高溫將達到三十五度以上即發佈高溫藍色預警,三十七度為黃色,四十度為橙色。高溫是指短時間內發生超過三十五度的現象,但熱浪的定義是未來四十八小時內可能連續發生三十五度高溫。除了美國及歐洲氣象單位都有具體的熱浪預報程序外,目前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或是氣候變遷小組(IPCC)都有發布熱浪的原則指引,可以提供非常多的參考資料。
台灣位處亞熱帶,高溫大多出現在七、八月,根據許多氣象變遷的學者與專家預測,未來台灣在面對氣候暖化的脆弱性相當高,高溫熱浪的極值及頻率的都會增加,我們建議氣象單位針對近幾年的熱浪災情,要重視熱浪預報,提供一套完整的熱浪預警程序,並和社會福利與衛生醫療單位配合提出完整的因應措施。希望交通部要積極培養所屬各單位的核心價值觀,配合社會變遷的新需求,提出更多有創意與積極性的服務項目,不宜畫地自限,這樣才能提高政府的服務形象。
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
彭啟明/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