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銀和英國發起全球創新挑戰基金 加速了解災害風險
隨著開發中國家遭受洪水、颶風、乾旱和地震等災害的重擊, 一個全新的挑戰基金在今天推出,協助開發中國家設計和實施突破性的解決方案,來解決他們所面臨的災害風險評估問題。由全球減災和恢復(GFDRR)基金、世界銀行和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聯手推出的新基金,就是為了要幫助並刺激新的創造性方案和夥伴關係,使開發中國家能夠更好地評估災害風險。
圖1 全球減災和恢復基金、世界銀行及英國國際發展部,聯手推出新基金(來源:GFDRR官網)
世界銀行副總裁兼氣候變化特使Rachel Kyte表示:「從尼泊爾到紐奧良的實證顯示,利用技術創新尋找新的方法,來增強社區建立自身的災害風險解決方案是有效的,我們希望這個挑戰基金可以進一步將這種創新蔓延開來」。英國國際發展部部長Desmond Swayne說:這個創新技術對於幫助開發中國家預防災害是越來越好,預警系統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2007年當颶風Sidr侵襲孟加拉、救援人員在2010年海地的地震後,使用群眾資源軟體,找到地震後受困的人們,以及利用天氣預報的資訊幫助菲律賓對於像海燕颱風這種猛獸型的颱風預作準備。他補充說:世界級的創新技術和數據的工具可以挽救生命,但全球對於這些新技術的投資仍然太低,無法趕上許多國家面對日益增長的風險步伐。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將支持最好的新想法,以幫助世界上最脆弱的人並限制天災所造成的重大的成本損失。
和30年前相比,世界面臨著兩倍的天災發生,每年的經濟成本從50億上升到將近2000億美元。為了要降低經濟和生命財產的成本,最重要的是政府需要了解風險以及如何減少天災對個人、社區和政府的影響。快速創新意味著技術已經存在並幫助了一些國家,但世界上許多貧窮的國家仍然面臨獲得和使用這些信息的困難。
GFDRR的經理Francis Ghesquiere說:「破壞式創新正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網際網路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領域,我們已經看到了群眾外包和群眾參與,彷若天空中的火箭,與世界各地的政府擁抱群眾的力量,收集學校、道路、難民營等資料。沒有這些創新,收集這些資料將花上好幾年的時間和數以百萬的經費才能完成。
挑戰基金的目的就在幫助開發中國家的決策者,可以藉著創新方案以及由具技術的公司、非政府組織在風險地區國家所組成的創新夥伴關係中,充分使用這些技術和資料。
有了挑戰基金的資助,組織機構將可以取得高解析度的地形資料、鑑別和收集使他們國家低估他們實際所面臨風險的資料、開發新的方法來模擬風險以及發展創新的方法對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來傳遞風險信息。
在第一階段,挑戰基金將提供20項的計畫經費,每項計畫經費從2萬至15萬美元之間。
挑戰基金的申請可以參考:https://www.gfdrr.org/gfdrr-and-dfid-announce-challenge-fund
圖2 萬那杜受到強烈熱帶氣旋帕姆侵襲,居民損失慘重 (來源:聯合報系)
新加坡在新的災害風險框架下 願意資助開發中國家
新加坡和聯合國災害風險防治辦公室合作對於開發中國家提供專家訓練課程,特別是在第一線面對氣候變遷衝擊的小島發中國家(SIDS)。
這個訓練課程將在2015年的10月舉行,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能落實在3月18日全球會議所決議的「後2015減災綱領」。在當中,新加坡和聯合國災害風險防治辦公室的專家們將會分享他們建立提早預警系統的經驗,如何透過經濟風險分析,進行脆弱度評估、災害評估,制定緊急應變計畫、建立公共衛生的回復力、氣候變遷調適和減緩策略以及永續的都市計畫。
新加坡外交部和司法部部長K. Shanmugam說: 身為一個小島國家,新加坡也受到自然和人為災害的威脅,而我們在整個國家的發展計劃和政策上都朝著減少災害風險的方向前進,希望我們的朋友們可以從我們過去的經驗中得著益處,尤其是那些和我們受到類似衝擊的小島國家。
聯合國災害風險防治辦公室負責人Margareta Wahlstrom女士說: 聯合國災害風險防治辦公室和新加坡政府的合作,將會借助過去4年在韓國仁川的教育和培訓機構對73個國家共1800位政府官員在防災的各個方面的培訓經驗,幫助未開發國家和小島國家執行「後2015減災綱領」。
本課程會在援助170個國家提供技術協助的新加坡合作計畫(SCP)下執行,並將於在9月1-4日在Samoa舉行的第三屆SIDS會議中提供專門的災害管理、永續發展和非傳統安全上的訓練。
圖3 預警除了政府技術更新,人民也必須提高警覺性 (來源:聯合國官網)
早期預警挽救生命 但需針對特定區域給定有用資訊
當災難來臨時,要挽救更多的生命,最有用的辦法是讓特定區域的人接收到有用訊息並能離開該區域,齊聚在日本仙台的聯合國專家對各國的代表強調:如果人民不了解預警那即使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系統都是沒有用處的。早期預警系統的成效已經非常卓越,但即使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系統,若使用人無法理解其警告內容,依然是沒有用處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跨政府海洋委員會執行秘書Vladimir Ryabinin於第三屆世界減災會議中說明,預警必須提供可用及有用的資訊。他表示,如果人們不對警告做出回應,那即使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系統也是沒有用的。人們需要知道當海嘯的情況來臨時該做些甚麼,我們需要去教育人民,日本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日本氣象廳廳長Noritake Nishide說明在2011年的大地震後,日本如何改進預警的做法。包括安裝更精確的地震監測儀、增強關鍵的夥伴關係及建立和處於高風險區域人群的資訊溝通。這三大因素對於更好的預備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日常的地震信息發布是相當的敏感,而且能更提高人民的警覺性。第二,定期舉行防災演習,提高準備。第三,更多地由採用多重災害預警系統到更好的災害回復力。
智利在全國大地震的經驗後於2010年2月時也表明需要更有彈性的通信系統與技術機構建立更好的聯繫,智利海港公共工程部副主任Mr. Eduardo Mesina說,這兩項是最優先的領域。WMO秘書長Michel Jarraud說:幸運的是我們擁有減災的知識和工具,而有效的災害應變需要政治領導人確保在備災和防災的投資上需要結合氣象預報、預警、媒體報導、緊急應變、衛生設施以及恢復計畫。
WMO正和成員國合作開發衝擊預警系統(impact-based warning),來預測事件並提出具體預防措施。世界第一個多重災害早期預警系統已在一個超過2300萬人的大城市---上海建立。這套系統對於颱風、風暴潮、極端的溫度、洪水、疾病及基礎建設損壞等影響,均提供相關的警報。
圖4 Unisdr私部門衛士Aris Papadopoulos (來源:UNISDR)
2011泰國水災是扭轉私部門防災態度的轉捩點
UNISDR一位私部門衛士 (champion) Aris Papadopoulos於今日會議中表示,目前大部分基礎建設計畫普遍採用的高標準,也應廣泛套用至有住宅與小企業經營的都會區。 Papadopoulos 從Titan America執行長一職退休,也曾擔任UNISDR私部門顧問團首任主席,他說人口居住最多以及小型企業聚集的區域通常暴露度與脆弱性都相當高。他指出,人們有95%的時間是生活在住宅區及中小企業為主的商業區域的「建築環境 (built environment)」,而會破壞這些區域的因素有80%來自於災害。然而,目前建築法規對大規模基礎建設的規範相對較謹慎嚴格,但對一般住宅與商業區卻還未考慮到這一點。
Papadopoulos在「企業與私部門:投資具韌性的基礎建設」討論議題中表示,應將UNISDR私部門夥伴關係 (UNISDR Private Sector Partnership (PSP) 所提出的「韌性未來之五項願景 (Five Visions for a Resilient Future)」為藍圖,它將有助我們從被動的災後因應變成彈性的災前行動。這五項願景為:緊密的公私部門夥伴關係、具韌性的建築環境、對風險敏感的投資與會計、強化韌性社會的正回饋以及私部門的風險揭露。
會議中,泰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董事會(Thailand’s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oard)副秘書長Ladawan Kumpa女士提到,2011年造成泰國475億美元損失的水災,這場災難更凸顯私部門具備這些願景是必要的。水患期間企業的物流系統失效、原料與產品中止運送與分配,而員工也無法上班,這些問題的發生歸因於缺乏規劃企業營運不中斷的知識、專業與經驗,也欠缺相關的公用標準與實務原則。
2011泰國水災是一個轉捩點,它喚醒企業改變對永續經營管理的態度與行動,使企業本身與地方經濟漸具回復力,也因此吸引更多的投資。財團法人日本自動車工業會(Jap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主席Toshiyuki Shiga表示,水災後泰國在災害風險管理回應上的改變,使日本企業將之視為生產與營運的重要地點。
PwC 協調人Scott Williams先生在國際合作成長的主題中說明,R!SE倡議(R!SE Initiative),如何解開一種新合作模式的可能,讓準備好且有意願的公眾與私部門行動者站出來領導減災工作。R!SE倡議的整體目標是使所有投資皆能對風險保持敏感度,並透過八項行動主軸來加強經驗與知識交流,執行具體減災計畫。此八項主軸包括:全球企業策略、經濟預測的風險矩陣、產業部門認證、教育、責任投資原則、城市韌性、保險與聯合國計畫的回復力。
德國國際合作機構(Deutsche Gesellschaft fur Internationale Zusammenarbeit (GIZ) GmbH) 管理主任表示,德國所發起的全球減災倡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中,私部門已給予諸多貢獻與經驗,並願意分享災害回復力的知識。
該場會議主持人Hiro Nishiguchi先生同時也是日本防災平台(Japan Bosai Platform)主席、日本創新網絡(Japan Innovation Network, JIN)執行管理長,於會議做出結論表示,私部門由於具備創新、承諾能產出解決方案與以企業能永續經營為優先的原則與特性等,更可以對災害回復力的建構上有所助益。
圖5 法國外交部長Laurent Fabius (來源:聯合國官網)
法外交長、COP21主席指出 絕大多數自然災害與氣候有關
資深法國政治領袖兼外交部長的Laurent Fabius先生在第三屆世界減災會議中表示,現今自然災害事件中有70%與氣候有關,此比例是20年前的兩倍。Fabius將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國大會(UNFCCC COP 21)中擔任主席,他表示降低災害風險與對抗氣候變遷密切相關,因此,應當一併面對而非分開處理。
他引用了兩件同樣發生在3月14日、但地點相隔千里卻有悲劇性巧合的事件,一是在日本仙台揭幕的聯合國世界減災會議,另外則是在南太平洋上罕見的五級颶風帕姆正席捲蹂躪萬那杜的83座島嶼並導致傷亡。
UNICEF New Zealand執行長Vivien Maidaborn女士表示該場悲劇是南太平洋史上最嚴重的事件之一,颶風路徑轉向加上地方社區來不及因應,皆為該區域數以千計的人帶來毀滅性結果。
希望破碎
一名在萬那杜工作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員工形容,對所有萬那杜人而言,帕姆颶風掃過時簡直是一場「為時15-30分鐘的恐怖煉獄」。萬那杜總統Baldwin Lonsdale在聯合國會議上以相當沉重的心情告訴與會者,他們對未來繁榮發展的希望已經破滅了。
會議上由聯合國環境署財政倡議與一些保險公司合作發表了一份報告《為災害回復力團結 (United for Disaster Resilience)》指出,過去十年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每年達到1900億美元,然而平均保險年損失卻僅有600億美元。此外,本世紀中 (21世紀) 已超過100萬條生命在災害中喪生。
警報系統
UNISDR 指出,1980-2011年之間全球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包括了3,455場水災、2,689 場暴風雨、470場乾旱、395 件與極端溫度相關的事件。
Laurent Fabius認為建置氣候災害的全球警報系統可以提供脆弱國家 (尤其小島發展中國家) 即時天氣與氣候狀態更新、資訊及通聯技術,並支持他們建立簡訊警報系統。事實上,UNISDR的PreventionWeb 早已在進行這些工作以協助社區防災。
天氣風險公司/氣候風險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