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1. 世界各國的碳排放量,對於海平面上升、氣候影響很大。台灣對於排碳量的貢獻為何? 各國的INDC要自己提出,除了歐盟是回到1990年的標準外,其他國家都在成長。
因此以溫度來說,預估未來到2100年有可能會上升3.9度甚至4度C。減少溫室效應並不是縮減二氧化碳排放,就可以解決的。
排碳量目前最大的頂點預估落在2030-2040年,因此未來極端氣候的頻率可能是一直不斷在加速的,特別是未來20年,甚至未來40、50年。


2. 台灣今年是否有明顯的聖嬰現象?

其實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稱為聖嬰現象。依照現在的各種預估來看,今年一到七、八月,聖嬰現象都還在發展當中,一直要到九月、十月才有可能發生聖嬰現象。
在沒有聖嬰的情況之下,地球全年的溫度,特別是一月到六月,就有三個月都是歷年最高溫紀錄,其他月份也是前五名的高溫紀錄。所以今年上半年在沒有聖嬰現象的情況下,就已經發生這種熱浪的氣候了。所以這種溫度上升、夏天更熱、冬天更冷等等的極端氣候都在2014年底後頻繁發生。
舉例來說,台灣的五、六月是梅雨季,今年在五月下旬的時候來,而且密集集中在十天內,六月就開始進入夏天。六月的高溫日數高達19天,歷史平均只有四天左右,這已經是相當驚人的現象了。另外全世界包含美國都有出現最熱的六月天,這可以說是暖化結果。另一種現象就是高壓異常被阻塞,像是南歐、德國等國家都有這樣的情況,也會發生熱浪情況。

 

3. 今年海溫升高的情況?

中太平洋地區的海水平均溫度連續五個月超過0.5度,就可以稱為聖嬰現象,因此今年最快九月、十月就會被稱為聖嬰現象。十月、十一月就有可能

成為強的聖嬰,這就會對我們的區域氣候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冬天成為暖冬,或是颱風季延長到冬季,這都是有可能的。

 

4. 全球暖化會讓颱風的數量特別多?


全球暖化跟颱風的關係全世界有兩種看法,第一、溫水溫度暖化之後,對流會增強,颱風就會增強、增多。第二種則是不確定性還很多,與颱風變多變少或者是會不會侵襲台灣是沒有關係的。2014年七月之後一直到八月九月是沒有颱風的,2015年到了今天已經有15個颱風生成,並且已經有兩個颱風侵台。重點在於下半年預計還會有20個颱風會發展起來,所謂的強颱發生的機率就會較高,因此今年颱風預計數量會變得較往年多。今年聖嬰現象持續發展、海水溫度也很高,因此颱風也可能會因為聖嬰的關係,強度比往年強。

 

5. 乾旱跟雨季的分明是否讓台灣無法承受這種極端的氣候狀況?

若大致分為北部及南部,北部的冬天還有機會降雨,南部則是幾乎不下雨。因此以水的分配比例來說南北差異大,北部相對分配平均,情況較好,南部的差異就非常大。
因此台灣有很大一部分的水源,需要依靠颱風來支應,因此一定要有更有效的方法來管理水資源。另外以地下水來說,地下水的水資源管理只要運用得當,就會非常地有效支應用水。台灣的水資源管理目前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管理比資源夠不夠還要來得重要許多。


6. 彭啟明博士覺得台灣的預警系統的監測能力如何?

大尺度來說,譬如聖嬰對台灣的影響、糧食價格、區域氣候等,對於長期區域的掌握度還有進度空間。小尺度來說,例如未來會不會出現午後雷陣雨、颱風的暴雨區域,這些目前都是可以預測出來的。我想只要善用資訊工具就能避開不必要的災害,但這對於大部分的民眾來說並不了解,主要也是跟民眾的習慣有關。現在坊間已經有APP能夠有天氣預測功能,代加上開放資料後,這樣的應用也就應運而生。目前台灣的雷達回波資訊已經小到十分鐘更新一次資訊,我們就能依照這些即時資訊,迅速掌握天氣的變化。


7. 台灣的水與乾旱問題所面臨到的挑戰?

第一,雨水太多。
第二,我們原本沒有乾旱的問題,雖然水利設施良好,但用水量逐漸增加,我們乾旱的問題未來也還會存在。當然我們很幸運地有梅雨季、颱風帶來的雨量,但未來老天就不見得那麼疼台灣了。另外還有台灣遭遇的熱浪,最嚴重的不是在中南部,而是在台北市。這種熱浪平常看似沒有關係,但未來萬一能源不夠,未來熱浪將長達兩個月的時間,對於身體虛弱者或是老人小孩就是很大的傷害。

 

8. 地層下陷的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主要要看地下水誰在抽。台灣對於國土的監控其實不太落實,對於誰抽地下水、誰擁有幾口井,其實沒有很清楚的統計資料。也許未來這些資訊的蒐集,政府都必須要去做,當然這些開放資料,也得適度透過民間的力量,全民參與將這些開放資料集思廣益,甚至這些資訊都要公布公開。當然後續的防災也能透過全民一同參與,這些資料開放後,民間就會有很多的力量能夠改善這些問題。


9. 12月還會有颱風的話,民眾是否不需太過訝異?

由於今年聖嬰現象會發展,加上今年的冬天可能會不太像典型的冬天,成為暖冬。因此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未來在冬天還出現颱風侵台的情況,其實也不需要太過訝異,因為這就是所謂的氣候變遷。

 

10. 當年莫拉克颱風的災情若發生在都會區,台灣能應付的了嗎?

全球很多國家都在做這種都市的防災應變預測,例如美國加州就曾計算過所連續下一個月的雨,美國矽谷就會全部被淹沒掉。從莫拉克的例子來看,可能無法落在台北都會區,但是我們可以假設出很多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性。我們目前可能都無法應付,但是我們都要預先思考,遇到了這些極端天氣,我們該如何因應,這比任何做法來說都要來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