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1. 全球溫度上升,讓台灣的極端降雨跟著增加?

極端降雨的增加,指的通常是時雨量破紀錄情況,今年變得較多的原因是由於溫度上升 ,造成水蒸氣蒸發的幅度變大,也就是雨水對流的機制比往年來得多、大。有時候都市地區的熱島效應會加速對流,就會造成巨大影響。

如果在水泥叢林,再好的排水設施也沒有辦法消化短時間內這麼多的雨量。

 


2. 溫度上升對於農業有何衝擊?

溫度上升對於很多農作物反而是有利的,對於某些植物則是不利的。不同的植物有其適合的生長溫度,若以全球來看,最怕的就是水的問題。
但若溫度較高,突然遇到較冷的溫度時,溫差容易讓植物承受不住。溫度上升也會讓暴雨事件增加,較大的雨勢就會造成農作物的損失。

糧食的增加或減少,氣候變遷的原因只是其中一環,糧食短少不見得都是氣候變遷的問題。

如果以糧價來看,今年全球是豐收的,糧價是這幾年來相對偏低的一年,無論黃豆、玉米、小麥都是如此。

 


3. 但今年台灣的食物價格似乎較為偏高?

台灣的食物價格如果是本地內需的蔬菜或作物遭遇颱風時,就會有較為劇烈的震盪及波動。但若以全球來看,近半年的糧價意外地偏低。

 


4. 減緩的策略建議?

台灣最近提出的(INDC)國家排碳自主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現況發展趨勢(BAU)減量50%;也相當於比2005年排放水準再減20%。

所謂BAU,英文是Business As Usual,另一術語是「二氧化碳排放基線」,實際上就是「什麼都不做」、完全不採取任何溫室氣體減量要求的情境。而所謂INDC,則是用來取代京都議定書,在年底巴黎氣候談判前,由各國自主提出的減碳承諾。

但是這樣的數字,等於是要在未來15年這段期間,台灣必須做到一年當中有2.4個月不能用電、不能開車等等消耗碳排放的事情,回到很傳統的事情,這在台灣是一個很難做到的大挑戰。

若是真的實施,國人是否接受調漲電價,或是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適應這個減排的承諾,這個是未來必須思考的。

 


5. 在城市防災的調適上,如何因應這樣的變化?

調適是很不確定的東西,調適指的是減緩,調適與減緩是需要花錢的事,真正要執行時對於政府會變得兩難,要開發還是要回到傳統生活,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台灣的調適都是過去由許多專家或菁英提出問題,但由下到上的民眾自覺及群眾智慧並沒有跟上腳步,公民的參與力量非常重要,但是公民的力量再台灣表現出來的成果較少。

 


6. 強降雨來襲時,如何留住水並避免發生災難?

唯一的辦法就是都市在設計開發並規劃時,一定要考量到氣候變遷的強降雨因素。民眾必須思考,也許你家從來沒有淹過水,但不代表未來不會,還是要把氣候變遷的因素考慮進去並未雨綢繆。

先前的淹水地圖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全球上升2度時,台北市像是大直、松山機場附近就會變得較易淹水,若全球上升4度時,不少低窪地區已經是一篇水鄉澤國,這個都是相當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距離現在可能也不到50年左右,政府如何去規劃因應,是一項重要的挑戰。

 

 

7. 在大家注重減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海洋的因素是否也有關聯?

以科學角度來看,以前的海洋會吸收我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過去五年前海洋的溫度與氣溫是脫鉤的,到了現在只要氣溫一上升,海洋溫度也跟著上升,事實上海洋也承受不住我們排放這麼多二氧化碳,海洋等於是快速反應地球暖化的結果。海水溫度的暖化,確實會讓全球的溫度產生變化

 

 

8. 這是否也與海平面上升有關?

海水溫度上升造成的膨脹是與冰山融化有很大的關係,至於海平面上升是否影響頂層、乃至中層、底層,還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才能加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