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彭啟明博士於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演說稿

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於2009年7月11日及12日為時兩天,在中國湖南長沙舉辦,專業氣象專家彭啟明博士在公開平台上,發表其評論。

以下為主持人台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的介紹及彭博士當天的演說。

『今天我們這篇報告人是中央大學 大氣系助理教授彭啟明博士,他也是台灣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總經理,現在發現他教的東西可以賺錢,而且他還真的賺錢,同時他是一個氣象主播。在台灣有時看到很多電視主播,很誇張,唯有一個主播,真正憑專業,就是彭啟明博士,我們現在來歡迎他。』

今天來到湖南,感觸很多,因為當我們在出門前,收到旅行社的旅遊須知內,特別告訴我們,這幾天湖南高溫是32度,還會下雨,結果沒想到是36-37度,非常熱的天氣。因為旅行社不知去哪找的氣象資料,我記得前幾天我就在電視上就說,華中這一帶是熱浪天氣,非常的熱。其實差三四度對許多人感覺不是很多,反正都是熱,但對在場的的台灣菸酒公司韋董事長就差很多,因為一度的差別,喝啤酒的慾望就有很大的不同。

每個人每天出門穿什麼衣服、要不要帶傘都與天氣息息相關。如果不看氣象報告,很容易會因為天氣的變化,讓健康受到影響,像是中暑或者感冒等等,但天氣不是只有氣象報告而已,今天在座的許多董事長,都很明瞭在經貿活動上都要看天吃飯,根據我們統計70%的企業會明顯受到天氣變動的影響,例如:2008年在大陸春運時所發生的雪災,使得長江以南幾乎陷入冰封;交通的凍結,導致所有經濟活動停滯。在台灣,每年因颱風或豪雨造成的損失也高達170億元。

氣象不僅是只有每天的天氣報告而已,它也是一種氣象經濟。但是我們要有所認知,氣象不是算命,無法單靠一個人就可以預測明天會不會下雨。換句話說,氣象就如同科技,需要有觀測資料數據,還要有許多電腦及觀測設備,才可以進行預測、才可以掌握未來變動。

過去,台灣因為兩岸關係緊張,氣象資料多是透過美日來取得。不僅時效慢,資料的完整性也顯不足。如果能建立起兩岸資訊的交流,將可提升預報水準。舉例來說,華南雲雨帶、鋒面及冷氣團皆是由大陸移出台灣,如果能夠即時掌握,將可以減少台灣民眾因氣象而造成的損失。

此外,颱風是一個重要的災變,影響兩岸的衝擊很大。像台灣就位於颱風的前哨站,每年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台灣,然後轉進大陸,對大陸東南造成很大影響,假使雙方能透過事前災變的預警機制,將可降低彼此的損失。

而我們在場的各位,看到桌上的茶點,可以選擇喝茶或是喝白開水,但我們卻不能選擇空氣,我們都同時呼吸著相同空氣。空氣汙染物,像沙塵暴這類空氣污染物質,影響兩岸民眾的日常生活,根據統計,過去每年在大陸約有十七次受亞洲沙塵暴事件影響,其中有將近八成往日韓傳送,兩成有機會抵達台灣。過去很多次,台灣無法掌握沙塵暴發生的動態,常常造成沙很大差很大的現象,影響到民眾的健康。

兩岸民眾亦相當關心酸雨議題,酸雨不是會讓大家禿頭只影響到健康,對於環境生態也有相當影響,尤其從長江流域到大陸南方,延伸到台灣北部,幾乎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酸雨區。酸雨的特性除受到氣象及地理環境因素影響外,汙染物之控制及減量是相當重要的防制策略,台灣在汙染物減量成效上有相當之成效,也反應在本地雨水成份上,相關之成效可供大陸參考,若能雙方攜手合作進行酸雨監測方法、有害物質量測、資料品質及汙染物防制策略上進行交流,將有助於兩岸環境汙染物之減量。

現在的地球和過去不同了,今年因為氣候的循環變動,在亞洲的下半年,聖嬰現象可能達到最強,同時對兩岸的生命、生活、糧食都會形成威脅,而這都只是大氣的循環而已,還包括全球暖化對地球的負荷,會使未來氣候變異更加劇烈,我們不能只想到我們自己,而是必須考慮到後代子孫生存的環境問題。因此,如何敬天愛地、與地球共生息是每個人都須努力的方向。台灣在環境教育方面做的還不錯,像是資源回收率已接近40%,全世界名列前茅。像是慈濟基金會團體的許多志工,將回收的寶特瓶做成毛毯,應用於救災,去年的四川地震都充分用上。資源回收所達成的功效,可以作為現今成長快速的大陸來參考借鏡,大陸可以由台灣過去曾只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造成的慘痛代價中找到借鏡,避免重蹈覆轍,這是兩岸在環保上未來合作的重要項目。

以下是個人對兩岸氣象與環保的建議:

1.推動兩岸氣象觀測及預報資料的即時互換。

2.建構災變預警會商機制。

3.強化兩岸氣象預報水準與氣象加值產業服務的提升。

4.面對兩岸空氣汙染物,有效推動聯合監測、資料交換、控制策略等交流,協助兩岸環境品質的提高。

5.擴大台灣參與國際氣象機構或氣候變遷之工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