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府與中研院及科技公司合作,發送給北市150個國小自行測量空氣品質的「空氣盒子」,大多裝設在川堂。
「空氣盒子」透過APP連上網路,可偵測溫度、濕度及細懸浮微粒(PM2.5)等數據,並提供中研院研究使用,上傳至雲端平台及網路後,家長及學童就能夠上網查詢該國小的空品數值,十分便利。
北市府資訊局專委彭盛韶說,這是全民運用開放資料的過程,建立政策系統,透過數據知道北市空品好壞後,藉此分析空汙來源,希望未來能夠布點至外縣市。這種「Living Lab」智慧城市的概念,主要是看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作法,政府將類似「空氣盒子」的感測器發給市民,一開始的量雖然不多,但已經讓全球知道這樣的案例。北市府有感於台灣IC品質不輸歐洲,除了給予合作科技公司實證機會,也能樹立良好的國際案例,行銷台灣至全球。彭聖韶強調,這種群眾共享資源(Crowd Sourcing)概念都是從「服務」的角度出發,已有物聯網的雛形架構在內,經過正式試驗成功後,提供一般民眾體驗及使用。除台灣外,像是日、韓、星等國學者,已將「空氣盒子」帶回國內進行研究,北市府也期待能將「空氣盒子」推廣至亞洲各國。
「空氣盒子」除發送給北市國小,也提供中研院資訊所環境檢測社群,並在北市環保局使用,許多需求也都陸續發酵。若想了解更多資訊,可搜尋「http://pm2.5.taipei」或「gov零時空汙觀測網http://g0vairmap.3203.info/map.html」。彭聖韶表示,資訊揭露是第一步,緊接著就是對策制定並執行,未來「空氣盒子」也不排除運用於商業用途。
談到開放資料,彭聖韶提到,北市府資訊局將資訊當成是「服務」,因此以往做不到的創新服務,況且資訊需要跨領域結合,才能產生衝擊,出現創新結果的實質效益。EX:以北市犯罪地圖來說,一旦首長首開先例,底下的員工就能順勢開放先前被認為較敏感的開放資料,這是較為有別於以往的地方。而進入公部門體系工作,不定時就會出現這類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