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釀災 測試才開始】
颱風季將到 面對極端天氣 有效監控與預報 明快決策 才能減少損失
今年的梅雨特殊嗎?是全球暖化下的氣候異常嗎?我們必須很淡定的說「不」。
回顧過去十幾年,梅雨鋒面不來,或真的來了雨量不夠,已成為常態,常常在梅雨季間有嚴重乾旱。今年從五月中開始到目前的梅雨鋒面,頗有真實梅雨鋒面的特性,似有回到四、五十年以前正常梅雨季較多的雨量。異常久了,回到正常,大家反而會覺得不正常。
梅雨是東亞特有的天氣現象,發生在五、六月間,在台灣約在五月中至六月中,由冬季東北季風轉為夏季西南季風的轉換期,持續約一個月的多雨期。會發生梅雨的地區,包括台灣、中國長江流域附近到華南、韓國及日本。在季節轉換期間,東北季風逐漸減弱而西南季風逐漸增強,大陸冷高壓與副熱帶太平洋高壓之間,會形成移動緩慢的梅雨鋒面或低壓帶,造成連續性降水並有劇烈雨勢出現。在梅雨季五六月的雨量約占全年的五分之一,僅次於颱風季,是很重要水資源的運用,同時也是僅次於颱風的災害損失,平均每年有超過卅億元以上的損失。
台灣在過去梅雨期間,曾有很大的損失,例如民國七十年的五二八水災,桃竹苗的豪雨造成相當百億元的損失;民國七十三年的六三水災,台北桃園也同樣有百億損失;民國八十二年的六二水災,也重創中部。細看各種損失,除了東部較少外,由於中央山脈阻擋偏西南氣流影響,台灣西半部從北到南常被影響。
這次的梅雨預測,大致上能掌握整體對流雲系動態,但對雨量的掌握仍難精確,這主要是梅雨的科學研究需相當本土化,過去雖經歷許多大型實驗計畫,已有大致完整了解,但其變動度很高,因此有時候必須透過即時監測的方式,短時間滾動式來預測並同時防災成為一種不得不進行的方式。
這次我們可以看到,部分縣市首長有較高的警覺性,雖然自身的環境條件較差,例如快速都市化,綠地減少導致土壤的涵養能力下降、降水的逕流量增加,容易水患,但仍能提早防災二級開設,減少損失,因此諸如停止上班上課的決策較為明快;反之,缺乏憂患意識之首長,上班時才正視這問題,隨即面臨非颱風的災害如何因應之棘手問題。面對氣候變遷的極端天氣,政府應積極思考如何有效的監控並預報,決策者可以更明快的決定,更有效的減少損失。
展望未來,這可能是今年最後一道梅雨鋒面,接下來第四號颱風谷超正朝台灣東南部海面而來,現在預估是否侵台還太早,但接下來颱風是否與梅雨鋒面有互動值得關注。在梅雨季末期,颱風的接近是一個重要指標,有可能是梅雨季的結束,颱風季的開始。而預估未來太平洋高壓有增強趨勢,下周可能屬於台灣的夏天將真正到來,東亞將面臨一個炎熱的夏季開始,而西太平洋海面上的擾動也頗頻繁,今年的颱風數量估計也在正常值水準。
這次梅雨水災是台灣的壓力,測試才正式開始,建請政府有關單位,藉由這次淹水盡快找出缺失改進,每位民眾也多關心居家附近的水溝,一起來清溝渠。淹水和氣候變遷一樣,是全民的共業,需要大家一起來解決。
【2012-06-13/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