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靠省水 積極抗旱 梅雨、颱風不可期】
本周二到周三鋒面通過台灣,全台幾乎都有雨勢,但雷聲大雨點小,並且快閃通過,降雨累積最多才卅幾毫米,各地大多在一、二十毫米,對解決旱象幫助甚微。
回想民國六十九年,歷經春雨偏少、梅雨不來,颱風過門不入的窘境,幾乎到實施分區隔日定時供水,一直到八月十八日,因為熱帶低壓引發西南氣流,久旱逢甘霖,一場日雨量超過百毫米的降雨才解決了旱象。
而今年二、三月,降雨偏少情形更甚於民國六十九年,極有可能創下雨量偏少紀錄。這兩個月,總共有十六波春季鋒面在台灣附近通過,這頻率很符合東亞春天鋒面特性;但卻只有六波真正影響台灣,有降雨但雨水分布零星,集中在東北部,對台灣西半部水資源助益有限。
造成台灣春雨不來的氣候特徵,主因從去年底開始,印度洋海水溫度明顯偏暖,在今年初開始,導致菲律賓東方的太平洋高壓偏強偏北,高壓西側的南風,影響台灣附近區域的環流,導致春季的鋒面偏北,盤踞在長江流域一帶發展,造成中國南方降雨頻繁,台灣卻等無春雨。
三月中旬,中國南部地區即出現反常的零星暴雨、龍捲風及冰雹事件,預期短時間內仍難有減緩跡象,加上北方冷空氣勢力尚存,仍不時有冷空氣南下,對岸氣象單位連續幾周以「南方強降雨氣勢難消,北方局地暴雪」提出預警,因此,往年中國南方五六月的汛期,提早在三四月出現,但台灣卻面臨缺水的窘境。
展望未來,台灣四月雨量仍可能偏少,近期歐美及中國大陸許多氣象單位預估顯示,長江至黃淮流域的雨量趨勢,在五六月明顯偏多;換言之,國人期待的梅雨來解除這波旱象,很有機會跳過台灣偏北發展,轉為空梅機率高。而接下來,從今年初,有些異常的太平洋高壓勢力發展,是否影響颱風生成及走向,充滿變數,頗令人憂心。
江宜樺院長希望颱風快來,才能解決旱象缺水,所言的確為真。國人也必須體認台灣六成以上的水資源都靠颱風,的確是不得不「殘酷的溫柔」,但這種期待,不確定因素相當高,屬於高難度的風險管理。
三月中,聯合國氣象組織乾旱政策高層會議的最終宣言指出:在全球氣候變遷下,乾旱頻率、強度和時間有可能增加,大部分國家缺乏有效的乾旱管理和積極的乾旱災害防禦政策。聯合國建議國家乾旱管理政策,採取六項指導原則:重在災前防禦、強化區域觀測合作、提高公眾意識、輔以經濟手段、建立應急救災、納入發展規劃。
籲請政府相關單位,記取民國六十九年的窘境,擬定最壞情境,呼應國際策略,重新省思強化水資源的風險管理策略,積極以行動帶動全民珍惜水資源,一起共度今年可能的難關。
【2013-03-28/聯合報/A17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