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近幾個月來,泰國遭受近一百年來最嚴重的水災。

泰國是世界主要水稻出產國之一,這次水災淹沒稻田,損失將近一到兩成,國際稻米價格飆漲,甚至影響到許多農糧產品。泰國政府積極扶植的高科技工業區,包括汽車、電子及台商投資的食品產業等均遭淹沒,造成數十億美金重大損失,直接影響各國相關的生產鏈。泰國水災引起之糧價波動,如南亞各國控制不當,是否引發加大貧富差距,產生類似上半年中東的政治不穩定現象,值得關注。

泰國在國際災害的評比中,屬於風險較低的國家,因為很少有地震,平常少有颱風直接侵襲,許多台商就是因為用不著看天吃飯而選擇投資泰國。但這次災害讓大家看到,任何產業投資,尤其是海外投資設廠,必須要對當地地形、氣候、水電供應,進行適當的風險評估,減少風險損失。

台灣自馬政府就任以來,對於災害的處理效率明顯提升,動員國軍預置兵力,但是應變的機制並無改變,還是以消防署為核心,等氣象局發布警報之後,再集中各部會進行救災指揮。多年來我們一直建議,應成立專責的救災及防災總署,統合自然災害及核災建於一個體制之下。例如今年南瑪都颱風,許多縣市因錯放颱風假造成爭議,政府也提出全球少見的颱風照顧假;十月初宜蘭降下超過一千六百毫米雨量,但地方或中央無事先積極掌握天氣變化並即時反應,地方防災中心亦較慢成立,顯示現行預報體系與救災機制的鏈結較為鬆散,反應不及格。

展望未來四年,台灣最值得關注的現象之一,除了全球不景氣外,弱勢者並無承擔氣候風險的能力。氣候變遷勢將加深貧富不均,對社會、政治的穩定都會有連鎖效應。馬總統提出「黃金十年」,帶給人民希望,但也必須坦誠地告訴老百姓,在未來四年中台灣將會面對更多的氣候衝擊,在即將步入老年化社會的台灣,我們是否能為老年人及弱勢族群建構更安全的環境?防災體系之制度及反應機制是否能更有效率?這都是未來執政者必須深思的問題。

【2011-10-25/聯合報/A17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