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4月至6月是台灣及中國華南的梅雨季節,並且一路往北推移;至長江流域大約是6月上旬至7月上旬左右; 至黃淮流域大約是7月中旬至8月,同時也是日本及韓國的梅雨季。 

中央氣象局將五月至六月通稱梅雨季,一般來說較易出現梅雨鋒面的時間點為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平均統計一年有4波梅雨鋒面。今年較強的梅雨鋒面落在5月20至26日間,5月27日過後大氣現象明顯轉變,被龐大的太平洋高壓所壟罩,西南氣流移入中國華南及長江流域。因此5月27日至6月7日,整個梅雨鋒面就已經慢慢移至中國長江流域附近。

梅雨鋒面何時正式結束?其實從5月30日至6月8日的氣候特徵來看,已大致反映出梅的特徵。全台受太平洋高壓壟罩,進入夏季的天氣型態,南亞反氣旋建立在中東印度半島附近,基本上目前台灣已經呈現正在出梅的過程。

今年太平洋高壓至五月下旬強度偏強,較往年平均高出許多,往年太平洋高壓脊在6月底會出現在北緯23度左右,但今年5月底太平洋高壓脊已經跑到北緯23、22度。從以上現象來看,副熱帶高壓增強往北移動,順勢將梅雨鋒面壓至長江流域附近,高層的南亞反氣旋也逐漸往西北移動,所以梅雨鋒面目前正在離開台灣。惟因預報的不確定性,建議可藉由滾定式檢討,隨時更新天氣資訊,以降低預報不確定性所造成的風險。

聖嬰現象理應在去年來臨,拖到今年才出現,從今年3月8日至6月6日海溫圖來看,赤道太平洋地區一片紅,圖中紅框處為中太平洋的聖嬰,東太平洋海溫也逐漸偏暖。原先預估中太平洋的海溫會逐漸減弱,實際上卻持續聖嬰,海溫持續升高,未來所造成的影響與以往的聖嬰不太一樣。

過去一週,Nino3.4(聖嬰現象指標)已經達到1.2,東太平洋也已達到1.9,均超過標準值,從聖嬰現象的先行指標來看,海面下100~150公尺的海水溫度中,偏暖的海溫持續由西往東移動,可以看出聖嬰現象相當顯著。

 

我們拿出今年的聖嬰現象以及1997年的超級聖嬰現象相比,從海水溫度熱含量來看,1997年(右圖)的最大能量值為0.5,2015年(左圖)的最大能量值為0.25左右,因此今年不會像1997年的超級聖嬰現象嚴重。但要注意的是,今年偏暖的位置集中在中太平洋附近,與以往發生在東太平洋的聖嬰現象不同,可以說是以往聖嬰的混合體。

從國際氣候研究院資料來看,今年九成以上達到聖嬰現象指標,持續到今年冬季都還有八成左右,1997年超級聖嬰的能量值為2-2.5,今年能量值為1-1.5,屬於「中度聖嬰現象」的機率偏高。 

以北美及歐洲氣候資料來看,台灣未來一季將是高溫少雨的一年,同時也預估7月至9月聖嬰將成形,未來太平洋高壓偏強的機會相當高。造成台灣高溫的原因,除了太平洋高壓的穩定下沉氣流,西南氣流過山的焚風也是高溫的原因之一。全球不斷暖化的過程中,溫度普遍上升,熱浪頻頻出現。

以台灣來說,由於熱島效應的緣故,全台最熱的地方為大台北都會地區,高溫大於35度的天氣,一般來說從六月就會開始出現,平均3天左右,今年六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天超過35度以上。從天氣風險統計資料來看,預估今年大台北地區高溫天數介於38天~48天,長期平均天數24天,近十年平均天數為41.3天,去年則為61天。因此,今年預估的高溫天數,較長期及近十年平均高溫天數高。 

預估未來7~10天,太平洋高壓壟罩台灣及華南附近,鋒面落在高壓脊的北側,預估這波接近台灣的機率較低,主要的降雨為午後對流出現的機會較多。 

大台北地區未來十天,高於35度的高溫機率超過五成,因此總結來說,梅雨鋒面正逐漸遠離台灣,可以說出梅出到一半了。今年的中等強度的聖嬰持續到今年冬天,副熱帶高壓將偏強。大台北地區高溫35度以上的的天數將落在38至48天。

 

天氣風險公司總監/賈新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