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隨著兩岸氣象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大陸首席氣象主播宋英杰在今年11月起,也應邀到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 擔任為期一個月的客座講師。文化大學大氣系也趁此機會,與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共同舉辦兩岸人氣氣象主播交流座談會,邀請台灣各電視台氣象主播與宋英杰進行交流座談,除了互相交換播報經驗之外,也藉此建構未來兩岸氣象主播合作方式。

這次參加座談會的台灣氣象主播及來賓有

 

劉廣英

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系教授

 

曾鴻陽

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系系主任

 

宋英杰

CCTV氣象主播

 

任立渝

TVBS氣象主播

 

俞川心

中天新聞氣象主播

 

吳德榮

華視氣象主播

 

林嘉愷

民視氣象主播

 

王淑麗

東森電視台氣象主播

 

戴立綱

中天新聞氣象主播

 

黃姿銜

客家電視台氣象主播

 

吳詩禹

客家電視台氣象主播

 

李臧芮軒

聯合影音網氣象主播

 

彭啟明

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

 

簡瑋靚

Yahoo頻道氣象主播

 

賴忠瑋

中廣新聞網氣象主播

 

座談會內容摘要如下:

彭啟明(介紹宋英杰):1965年出生,北京氣象學院畢業,曾擔任過6年預報員,接著到華風影視集團。華風一年營收大概十多億人民幣,隸屬中國氣象局,是現在大陸最大的氣象傳播集團。宋英杰也做過許多科普節目,得過2008年的中國綠色焦點人物,並積極參與許多談話及娛樂節目。

宋英杰:因為當時的領導都覺得做氣象的人都比較刻板、比較靦?,我有這個機會可以擔任這個角色,將近有二十年時間,現在可以出去走走、秀一秀,改變一下各界對氣象人的看法,於是把我當成一個符號,「玩唄」。

彭啟明:今天台灣知名的氣象主播幾乎都在這,兩岸的媒體生態不大一樣,台灣大多是民營的電視台,所以有時候也存在競爭的關係,氣象播報有時也會有些競爭。宋主播能不能跟我們聊一聊,你覺得大陸的氣象主播與台灣有何不同?

大陸主播照稿念 台灣主播摃氣象局!?

宋英杰:中國過去幾十年來沒有什麼變化,來自於大陸各級氣象台的短期預報文稿就是聖旨,1980年到1986年期間是由電視台來做節目,1986年到1993年則實現了大陸最早的製播分離,由氣象局來製作。那時我在當預報員兼職當配音,大家都只認得聲音,不知道人的長像。1993年開始有專業主持人,1994年開始各省慢慢就展開了,到現在各個省縣都有自己的氣象主播了,全國大約有一千位氣象主播。

現在的媒體還是以氣象台的預報文字作為首選的訊息,當然還會綜合一下中期氣候預報,或是社會新聞背景,但是不能更改、不能深入去解讀訊息,這是我幾次到台灣來看到氣象主播能和氣象局槓上,是不一樣的。

現在開始有微妙變化,大陸開始提倡氣象服務社會化,包括今年跟啟明兄在大陸主持氣象有關的節目,其實不論來自台灣還是地方的氣象專業人士,包括是氣象主播,都可以有機緣參與到電視節目,有的是跟天氣有關的專業節目,甚至是娛樂節目。根據我推測,未來兩岸在屏幕上的交流會有更多機會。

大陸主播得有證照-能說、能聊還得學識淵博

宋英杰:大陸氣象早期由華風製作,例如十個中央電視台的頻道都有出現主持人,包括德語、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目前國家級的氣象主播有40位。官方在選擇氣象主播時,以前是從氣象學科背景的人培訓,但是現在要在大陸當主播的一定要有三證,一是普通話一級甲等,要求普通話97分以上,認得的字、懂的詞彙要比別人多,還不能讀錯音,給你不定的時間就要不停的表達,要有思想、要有流暢,並且不能有專屬的口音。第二個是廣電總局發的主持人資格證書,這就需要知道政治、經濟、人文等淵博的知識。第三個是電視台給的出境資格證書,這個證書是投票得來的。這三個證書是學氣象預報的人很難獲得的,所以造成了現在大陸的天氣主播絕大部分都不是學天氣的,而20年下來我成了孤島。

彭啟明:任立渝主播是台灣這邊發展最早的主播,在任主播之前,就是馮鵬年主播,請您談一下台灣發展狀況。

任立渝:我是覺得不大一樣,這邊以主播的專業背景為主,有相關的學歷、經歷,做起來當然容易一點。口音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關係,主要是分析事情能講的清清楚楚,容易讓人家聽的懂。我們當然也有一些非專業的主播,這也會有另外一方面比專業主播比較強的地方,在台灣沒有規定怎樣才能當主播。

宋英杰:在大陸一個無關緊要的字說錯了要罰50塊錢,第二次說錯就翻倍,第三次再翻倍,如果是重要的字就不一樣了,比如把強颱說成颱風,就麻煩了。

俞川心:我退伍後十幾年就都在電視台,台灣氣象主播以專業為主,口音其次,在大陸有證照真的很重要,待遇就會不錯。不過大陸播報對我來說,雖然地方可以用方言,但千篇一律,一個字都不能有錯。在台灣颱風天可以跟中央氣象局對抗,對抗才會顯的主播的程度會比較高一些,價碼才能談的高一些。

任立渝:那也要對才行。(笑)

宋英杰:我們黃金時間的節目是得零秒誤差的,也就是說天氣淡季也得說上五分鐘,在災害頻發的時候,即便災害預警同時發佈的情況下,儘管拿到文稿有十多頁,但只能說五分鐘,在那種情況下練就了主持人非人性、超越自己生理能力的講話速度。在那種情況下,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對高等級資訊做出自己的解讀,我覺得這跟台灣恰好相反,台灣在颱風的時候是主播大展身手時候,最能顯現職業能力與表達風範,但我們恰好在災害最嚴重的時候,是最不能夠個性化表達。

報錯道歉 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彭啟明:英杰兄曾經在氣象播報中道歉,可以說明一下嗎?

宋英杰:氣象播報中許多第一次都是我幹的,包括第一次使用台灣中央氣象局的數據。那天1999年,記得前一天下午是我值班,大家討論冷空氣會造成降水,隔天早上拉開窗簾發現全都反了過來,總得有點表示自己說錯了,儘管這個責任從行政序列當中,不需要由我來承擔。我一直說民以食為天,我以天為食,我既然以天為食,我做錯了事情,沒有義務去道歉,不意味著你不可以心裡沒有歉意,所以有合適的場合道歉不傷顏面,心懷歉意不傷身體。我就跟幾個前輩討論結果,這不是有淹水災情,而且那種滅頂之災你道歉也無關緊要、隔靴搔癢的事。如果是一點小誤差,只是晴說成多雲,大家也都不會在意。恰好是這個地方好久沒有下雪,所以我說:「下雪帶給大家是意外的驚喜」,所以是漏報了意外的驚喜。當別人愉悅的時候反而能容下你的歉意,於是在那個場合,我們對心裡進行了揣測而後進行道歉,引起了巨大反響,兩個大媒體還進行專訪,但是氣象台的說法是「立了『你說我錯了』的標尺,要是未來我們錯了,不就都要道歉?」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不同意見。

在大陸電視台收視率不斷下降,剛開始可以達到35%,這幾年只剩10多%。發現了兩個現象,第一:經濟越發達的地方收視率掉得越快,第二:有經濟能力中收視率掉的快,也就是說我們的收視族群不是小的就是老的,所以我們就要用一些好玩的,建立起收看我們節目的習慣,例如在片頭用可愛的動畫。

彭啟明: 淑麗,在場幾乎都是專業,你卻是非專業中收視率最好的,怎麼看兩岸的氣象播報呢?

王淑麗:的確在這我們比較能自由表達,可以更為生動活潑,我很好奇的想請教宋主播,我們在三分鐘當中台灣的天氣都不夠說,怎麼在三五分鐘內把大陸天氣講完?

宋英杰:偶而我們會用這種方式來展現一下口腔運動的驚人能力,常規的是每秒九個字。

王淑麗:台灣電視台都是商業電視台,颱風來的時候主播愛講多少就講多少,可是天氣好的時候,你講一分鐘,導播就嫌多。

宋英杰:在大陸有颱風的時候,收視率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冷空氣、寒潮反倒是會有收視率,這是因為有生命保障影響的時候,要嚴肅不能有虛的詞,那時候民眾覺得不好玩、不新鮮了,看多了沒意思,東邊日出西邊雨,收視率沒太大變化。

彭博士:在氣象萬千的節目中,我負責颱風,宋英杰負責暴雨,颱風的收視率就沒暴雨好。

彭博士:如果未來美國的Weather Channel開始進軍中國,未來媒體全球化的時候,會遇上不少競爭,台灣觀眾也常用CNN的播報來比較,我想請教我們最專業的前氣象局預報中心吳德榮主任,預報技術與播報技術是否同時在提升?

吳德榮:播報的技術我還在學習,預報技術在氣象局內玩了三十年,預報技術再怎的發展都有侷限,不可能每一次都對,在播報內心都要有這一點,不能每次都斬釘截鐵,遲早有一天會碰到錯的,所以應該要很忠實的反應出科學上的極限,不要讓民眾以為一定是這樣子,因為科學還沒有這樣的程度。播報時你想的東西是不是能夠變成你的語言、詞彙,相對的你的內容很多,要把不確定性講出來不是那麼容易,可能這樣、可能那樣,大家聽的覺得說你什麼都講了,所以播報的層面我還在學習,是另一個領域。

林嘉愷:其實我剛進電視台跟吳主任一樣,公務人員轉到電視台的型態會很不一樣,採訪的形式也不一樣,去年同事把我第一年播報的拿出來看,我看不下去!到後來才慢慢的熟一點,剛開始我是從CNN與NHK去學習,肢體的技巧反而是最難去克服的。我本身是台灣國語,剛好進到民視這一塊,口音反到對電視台台性更吃香。我們比非專業要好的是我們有專業,但要克服的是他們的肢體動作比我們好。會用觸控螢幕是因為,沒有主播要用,因為新聞主播要看讀稿機,轉過頭來就不知道去哪了,而且氣象需要很多的解說,用觸控螢幕是適合的。

彭啟明:台灣媒體拿國外的氣象播報來使用或比較,雖然就像吳主任說的:CNN懂個什麼。戴主播怎麼看這件事?

戴立綱:我到電視台八年半的時間,兩家電視台調性比較不一樣,在新聞內我是不吭聲,所以常常記者麥克風堵到了吳主任那邊去。在新聞台內的調性是追逐收視率,中規中矩就沒有賣點,所以我也不想干涉他們新聞操作問題。但是曾在菲律賓的地震時,台內抄他台訊息,我就會提出建議。中天在颱風時我講個十幾分鐘都沒關係,中視像中央電視台,氣象放在新聞最後,八點一定要進廣告所以就有時間限制。

林嘉愷:在早上六點、七點、八點的新聞中,電視台恨不得你多講一點,因為還沒有新的新聞。

宋英杰:氣象節目由氣象局做的在節目當中有廣告,而如果由電視台作的是不會在節目中有廣告的,他是外面的廣告,也有另一種節目是和氣象主播對談。

下一代的氣象播報-結合網路、教育觀眾

賴忠瑋:下一代的播報方式會是怎樣?

宋英杰:未來二十年電視上的氣象主播會衰敗,但是整個媒體的協同作戰,這個局面就不衰敗,我們理想是:但願天下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現在有網路特別發達,我會經常借用它。例如大陸第一場雪特難預報,做為傳媒的要做好規劃,要用點方式打預防針,比如說前半個月說,初雪像初戀,實在難預測,讓大家調侃覺得是有這麼點回事,有的人是早戀,家長很著急,晚戀,家長更著急,經營大家的心理情緒調整到理性的角度,所以不會在你錯的時候罵你。

彭啟明:台灣有氣象法,說災害性天氣不能預報,不知道大家有沒什麼意見。另外,宋主播網友有一百多萬人,淑麗在經營社群也很有經驗,可否和大家分享。

王淑麗:我臉書經營到現在有兩萬五千人,我會經營臉書是因為我原來是學德文,然後一路從記者變成專職的氣象主播,我覺得懂得有限,俞伯伯原本在東森豎立很好的招牌形象,他不播了,東森就再才找到我,我以前TVBS播氣象完全不在意網路的,會再復出網路的力量對我很重要,直到我重新再復出的時候才經營臉書,會花很多時間、耐心,粉絲希望看到一些不一樣的訊息,或生活上的吃喝玩樂,所以我在上面不是要告訴氣象訊息,而是要讓大家知道氣象與生活的關係,所以後來我就發展出氣象趴趴go,哪有好吃、好玩、好看的。

簡瑋靚:我是年輕一輩的,在臉書我發現他們不只是想知道天氣,他們還想進一步的想知道更多的知識。想請問宋老師,在微博上有什麼經營方式?

宋英杰:我會把粉絲訓練的比較理性一點的!因為大陸的粉絲會比較極端一點,曾經有人攻擊氣象局或罵我時,他們會群集瘋狂的去罵那個人,後來我就告訴大家,其實你喜歡那個職業,你千萬應該要很理性的,我在微博上沒有一個污穢的字眼,沒有對別人不恭敬的詞彙,我希望我的粉絲都如此,於是現在凡是來罵天氣預報員,沒有人生氣,都會跟他說希望你能理解科學上的極限,讓他們沒有對抗的情緒。舉個例子,去年的四月一號,北京春天下一場雨不容易,大家都會期待第一場春雨,但我無法斬釘截鐵的說出。網友留言一直期待會說:「到底下不下」、「天氣預報又在胡說八道」,我就留言說:「下雨或者不下雨,我都在這裡等你,在你和雨都沒來的時間裡,靜靜讀著一個人的好天氣,我知道你會來,我也知道這個故事一定會成立,就是等一場雨,請相信我,這個故事會有一場雨,你就是主角。」這個詩貼過去之後兩個小時下雨,這個詩迷昏了很多愛詩的小女孩。我選擇了這種方式優化粉絲。另外我有個數百萬暢銷書的朋友,我們臺面上特別和善,私底下常到我的微博罵天氣。有次他在他家土地上看到一群螞蟻在壘窩,就留言:俗話說螞蟻壘窩代表會下雨嗎?可是北京氣象台報今天沒下雨,請問問人類氣象台是怎麼回事?我跟資深預報員討論後,如果螞蟻報準了,人類氣象台不如螞蟻,如果報對了人類也不光彩。所以我們也用了天氣諺語回應,蜜蜂出巢天放晴、蜘蛛結網大風起、雞不入籠陰雨來,螞蟻壘窩是表示天氣要轉變,但沒說要下雨,您可以看看去雞有沒有進籠子。結果沒下雨,我們以為沒事了,結果最多的留言是:還好人類氣象台總算是僥倖的戰勝螞蟻氣象台。所以說大眾環境是險惡的。俞家忠的打油詩寫到,昨天報雨今日晴,預報錯了罵未停,昨日報晴今日晴,預報對了罵未停,可憐天氣預報員,終身被罵上天庭。所以天氣預報員真的是挺不容易的,感慨萬千。

客家電視台主播:我們的服務族群是以桃竹苗、高高屏,也沒有收視率的壓力,不過全程都要用客語。

主播經紀人制度創造好出路 氣象法應保障氣象專業人員

彭啟明:台灣很多氣象主播當颱風兼職主播,很辛苦,職位很不明確,常常要靠天吃飯,不知道任主播有什麼期許,未來兩岸氣象主播有什麼共創雙贏的制度?

任立渝:有經紀人制度是很好的,現在每個都是私下談的,談的價碼不容易。

宋英杰:我覺得五年內,台灣會有氣象主播在大陸可以播報,或是更快的出現。吳宗憲在大陸還沒一年就可以掙得1.5億,我就感慨綜藝的主持人可以,憑什麼我們氣象主播就不行,經紀人制度或是助理制度我也覺得要有,幫我們去打理相關大小事。隨著大陸氣象信息開放後,我覺得會有這樣的機會,就像我們在氣象萬千的節目,在氣象局內的同事也說挺好玩的。我也跟曾老師說,我回去後也會去努力的定期做些主播的兩岸交流,遠程設定為節目層面上的交流。

俞川心:大陸連製磚場也有需要氣象,機場的氣象人員也是個斷層。另外我覺得,氣象局老盯我們幾個partime的主播。所有的專業法律都是對專業人士有利的,例如律師法、醫師法等,唯獨台灣的氣象法是對專業不利的,為什麼不能是要去登山的人,必須要有氣象預報證照的人做核可才能去登山?但卻沒有,卻是拿來糾正預報員的誤報,卻沒有規範電視上講天氣的名嘴。氣象法應該是要保障氣象專業人員的才對。

彭啟明:或許我們應該成立一個氣象播報協會來保障氣象傳播人員。

任立渝:經紀人制度最重要,對在座的都有好處。

劉廣英總結:有個人生病去看醫生,在路上遇到不是醫生的人跟他聊很多,他去到醫生那醫生卻沒說什麼話,問為什麼,醫生說他沒有專業可以跟你講的天花亂墬,我們有專業的就是不能天花亂墬。以前我們非氣象人員上電視台是沒有關係的,講錯了沒有關係,因為觀眾知道他是記者,觀眾對他沒有期望,可是現在專業人逐漸露面了,觀眾就有期望你說的是對的,他如果把你看路邊的人來看的話,他就根本不會理你。在證照方面,這是由我跟陳泰然教授在很久以前就推動了,我們估計每年有30億的產值,但是被通通打掉了,民營的為什麼做不起來,就是有人針對性的打。但縮小下來看,我們自己氣象主播在媒體為了自己的市場,也常常在對打,說對方不對,自己氣象人都這樣說了,這樣是不對的,我們可以做到的應該是堅持不批評。另外,是可以針對客製化在網路上、媒體上做更細的服務。氣象法一開始由氣象學會連六年開會訂的,但也不知道為什麼最後由氣象局訂,不過他仍是具有代表性,建議可以去獲取。

王淑麗:可是氣象預報證照是需要氣象系畢業或是在預報單位的人才有資格申請,所以我才想說是不是能有個氣象播報證照。

劉廣英:暫時解決的方法是可以藉由例如文化大氣系有證照單位,你可在那個單位獲得了什麼什麼照,跟氣象局不一樣的,但有代表性的。所以我們要推展專業的地位,先讓電視台重視。另外中國在推動社會化,這在台灣早就已經是了,所以大陸是我們的機會。經紀人制度是可以有近程的交流、中程的相互主持節目,隨之可以有遠程的計畫。另外,氣象教育可以開始改了,似乎老師教的學生不想學,學生想學的老師不沒有要教,這也是我們可以努力的。

曾鴻陽:我在想說台灣氣象界也需要有一個領頭羊帶大家向前衝,院長很適合。各位聽完之後,對兩岸氣象界的發展都很樂觀,到大陸上去發展台灣是具有優勢的,因為台灣適合中小企業,他的靈活度非常的高,台灣氣象主播到對岸去的彈性很大,這是很大的優勢。台灣氣象產業已經成為了文創產業,尤其像王主播把氣象跟生活結合在一起,林主播把本土的親和力當作是跟觀眾打交道,這些特色創意並不是科技尖端,只要讓人覺得這個產品是他所要的、他所能接受的,使用以後他會覺得非常安心,這樣的一個過程內都是好的創意,我覺得台灣在這樣的教育方面,就培育氣象主播,只要有好的基礎,氣象主播把大眾傳播就可切到分眾化過程,台灣在中小企業是非常有創意的,所以希望未來兩岸的氣象主播,或者是氣象產業在合作底下共創雙贏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