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登入您的帳號

帳號 *
密碼 *
記住我

【熱死人 速建立預警防災機制】

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台北市) 彭啟明╱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台北市)

高溫對台灣而言,已經是一種災害性天氣。氣象單位要重視熱浪預報,提供一套完整的熱浪預警程序,並和社會福利與衛生醫療單位配合提出完整的因應措施。

今年入夏以來,全球熱浪、暴雨頻傳。台灣自七月三日到七日,以台北市為例,每天最高溫都破卅七度,甚至還出現超過卅八度高溫。媒體報導,光是這幾天全台因中暑導致死亡者高達數十人,以往因高溫熱浪死亡者多為七八十歲老農,相對的今年反而有年輕化的趨勢。

顯示高溫對台灣人而言,已經不是天氣很熱、黏膩不舒服的感覺而已,而是一種災害性天氣。

鑑於這幾年台灣熱浪頻傳,傷亡激增,筆者不斷呼籲氣象單位要提供熱浪預警,但氣象單位仍沒有任何動作。

實務上,高溫熱浪的預警,在所有氣象預測中,難度較低,原因是物理特性較為單純,只要掌握台灣附近太平洋高壓強度及滯留時間即可,遠較颱風及豪雨之難度為低。

世界各地因地理位置不同,人民生活習性與感受也不同,以大陸為例,四十八小時內最高溫將達到卅五度以上即發布高溫藍色預警,卅七度為黃色,四十度為橙色。除了美國及歐洲氣象單位都有具體的熱浪預報程序外,目前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或是氣候變遷小組都有發布熱浪的原則指引,可以提供非常多的參考資料。

台灣位處亞熱帶,高溫大多出現在七、八月,根據許多氣象變遷學者與專家預測,未來台灣面對氣候暖化的脆弱性相當高,高溫熱浪的極值及頻率都會增加。

我們建議,氣象單位要提供一套完整的熱浪預警程序。希望交通部積極培養所屬各單位的核心價值觀,配合社會變遷的新需求,提出更多有創意與積極性的服務項目,不宜畫地自限,這樣才能提高政府的服務形象。

【2010-07-19/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